聯合報>膝軟骨磨損保守治療無效時 醫: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是新選擇

圖片122
發表日期:2023-01-30
分享到:

膝軟骨磨損保守治療無效時 醫: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是新選擇

 聯合報/ 記者黃寅/台中即時報導


一名68歲男性,膝蓋疼痛數年,曾接受過許多治療方式,也曾接受過關節鏡清創加上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但都無法緩解症狀,後來經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醫師姜良諭施以「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手術」,並以微創關節鏡方式完成,除了僅有關節鏡的兩個1公分左右傷口,術後疼痛也獲緩解,恢復生活機能更快。

姜良諭說,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是工研院所最新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在高齡社會下,可以發現每個長者都比過去同年齡的相對活動力來的好,對於膝蓋的活動要求也相對高,臨床上常發現人工膝關節置換雖然可大幅改善病患症狀及活動,但活動上還是無法和天然的膝蓋一樣。

另外,膝蓋在X光下沒有明顯的關節腔狹窄,但病患卻總是抱怨在爬樓梯或是走路某個角度會明顯疼痛甚至出現軟腳無力症狀,這都可能是局部的軟骨磨損導致的症狀,在過去的治療方式,不外乎在門診使用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羊膜注射或接受手術微骨折手術(鑽孔讓骨頭流血)、馬賽克鑲嵌術,從膝蓋相對不會使用到的區域取下軟骨及骨頭移植到磨損部位等。近年也有取下軟骨拿去實驗室培養後再植入的手術方式,但相較於一次性手術來說,病患得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手術可以選擇用切開傷口或是微創關節鏡方式處理,手術過程是在病患的膝蓋內較少使用區域取下少量軟骨,在手術室全程無菌進行軟骨切碎及酵素處理後,再植入病患軟骨磨損區,形成再生軟骨組織進行修復,整個手術時間僅需約40分鐘。術後雖疼痛感大幅減少,仍建議需短暫的負重保護,通常約兩到三個月軟骨生長後,症狀會明顯改善。

姜良諭說,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手術並非萬能,在膝蓋韌帶及半月板都嚴重受損的情況下,甚至在X光都可看到膝關節腔明顯變窄,這時候可能人工膝關節置換才是較好的選擇,但在關節軟骨磨損初期及中期時,如果玻尿酸、增生療法等保守治療,或復健無效時,對於活動力高的病患,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手術是最新且有效的治療選擇,並能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報導連結

请稍候

衛教專區